校友來鴻

龔偉勤 - 1976年畢業校友

  • 校友會創會成員

    我是1975至76年度6D班學生,小學時從未入讀A班精英班,但在升中考試時出乎意料地獲得超好的成績,能順利入讀第一志願聖若瑟英文中學,記得當時有慈祥的林興義校長,威嚴的李兆良校長,要好的同學有陳肇輝,余偉,趙弘等。 一個偶然機會,在公教報上看到學校將會成立校友會,作為校友的我,馬上欣然決定加入成為2006年校友會的創會會員之一,與幾位老師及校友們一同商議成立校友會事宜。因為要回母校開會,很高興見到之前曾經教導我的高妙華老師, 余麗華老師,尹月鶯老師,余百良老師等。     而小學時期,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教我數學科的黃乃成主任,因家貧關係,他見我手上沒有戴上手表,有一天在學校數學測驗時,他行近我座位處,把一隻手表贈送給我,鼓勵我要好好考好升中考試,從而能升讀心儀的中學,使我有著莫大的鼓舞。    我以入讀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為榮,我為所有良師為傲。藉此機會,讓我懷念去年回到主懷的蘇蘊珩校長,她的鼓勵及榜樣,使我看到她的信靠及愛德的表現。

歐陽偉豪 - 1979年畢業校友
  • Ben Sir眼中的聖若翰學校的歐陽偉豪

    校舍由上、下午校共用一間,複製成現在各自擁有一間,期間老師更替,學生代代傳承,人才由觀塘覆蓋至九龍灣,何「母」有着不同的演繹,當中的師生關係與校友情誼,簡單的套用一句物換星移,似乎過於簡單了。

    畢業後43年才與母校產生聯繫寫下這篇分享,全賴陳副校長的邀請,而這邀請我卻在清理社交媒體的陌生信息時有緣找到,當下感覺猶似小學生接過老師的命令,一口答應。

    一口答應之後,驚覺聖若翰前面還有九龍灣三個字,在此之前,我和同屆同學重回觀塘校舍參觀,那才是我六年小學生活的校舍。面對觀塘與九龍灣的落差,我急忙請教陳副校長當中的來龍去脈。以校舍來說,觀塘校舍是我母校的實體;從上、下午校這角度來看,九龍灣校舍是上午校母校的血脈;從概念上講,原名「聖若翰學校」是母校的原型。

    我的中學母校,也是在觀塘區,那裏只有一位老師我是認得的,其餘都是陌生的面孔。與其說今天「回到」聖若翰,不如說「踏進」聖若翰,校舍全新,老師全新,學生更不用多說,小學母校對我來說,已是一所全新的學校了。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新生歐陽偉豪,現在讓我介紹一下我從前小學的學習情況。

    中文方面,還記得六年級的余主任,即大家所認識的「余蛋佬」,聞說這可愛的名字一直瘋魔至90年代。余主任教我們中文,其默書方法很獨特,是我從未遇見過的,其後我任教小學時,曾經想過嘗試用他的方法,但最後都不敢用,因為該方法對學生要求很高,我恐怕家長會投訴我。實情是,余主任不單採用我們沒看過的材料(unseen dictation),還把佔據兩行的句子,只讀一遍便着我們默下來。以現代家長的角度,只讀一遍的默書肯定換來一大堆的投訴。

    英文方面,我感覺當年的英文老師對我們是嚴厲的,由四年級梅老師開始,五年級的尤老師,到六年級的黃老師,英文補充練習一直做,且做得特別多,例如:智慧出版社的505303204等,這些數目字反映書內練習的數目是數以百計的;更要命的是,練習做畢後還需要背誦!例如:If I (    ) a bird, I (    ),練習是選擇題,老師抽問時就變成了填充題,我們要把動詞連同正確的時態回答。這些時態練習做得最多,就連absolute participle 的句式,即:Peter having entered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started the lesson,我們也學到。升上中學老師講解這奇怪結構時,我暗爽自己在小學已學過。除了時態,還要背phrasal verbs等。我在大學修讀英語教學法時,心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小學時期的背誦法。我深信這樣的抽問與背誦,今時今日也會收到家長很多的投訴。

    以上是我這位大師兄在小學時期的一些點滴,全都是跟語言學習有關的,可能我在大學是研究語言學,所以對語言特別敏感。希望大師兄與小師弟、小師妹日後可以多點研究中英雙語,切磋砥礪;如果,師兄弟妹這叫法太疏離,倒不如直接一點:Ben Sir同你研究廣東話。

謝至美 - 1989年畢業生
  •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校長

    追逐夢想、面對挑戰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還記得5年前曾為母校55周年校慶撰文分享,今年再次恭喜母校6 0周年鑽禧生日快樂!

    現職為教區小學校長的我,努力在工作崗位上實踐洗者若翰的芳表,從個人各範疇的表現,盡力履行基督徒的使命和責任。Michael Fullan (2001) 提出校長必須擁有的領導素養特質:其中「道德責任和使命感」正符合母校校訓「真理剛毅」,從小母校對我們的培育,使我們竭力追求真理、剛強及堅毅不屈的精神,為我們奠定心靈的強韌度,以支援我們能鬆容地面對生命中不同的挑戰。

    母校為我帶來快樂的小學校園生活,也帶給我畢生的喜樂泉源——天主教信仰。「所以千萬不要喪失那使你們可得大賞報的勇敢信心。原來你們所需要的就是堅忍,為使你們承行天主的旨意,而獲得那所應許。」希伯來書(10:35-36)

黃偉業 - 2004年畢業校友
  • 皇仁書院舊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員

    各位師弟妹,你們好。我是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的第一屆畢業生,現在是一名在公立醫院執業的骨科醫生。在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疫情中,我在聖若翰讀五年班。在疫情嚴峻的時候,學校停課了。每天從新聞報道中看到越來越多染疫和離世的人,心裏不免戰戰兢兢。當時互聯網還不是很發達,我和其他同學一樣,待在家裏等待老師為我們準備的教材和功課以郵寄的方式寄到我們的家。這些寄來的通告和工作紙成為了老師和我們唯一的溝通途徑,因此我對它們感到十分期待和珍而重之。全賴各位老師在疫情中謹守崗位悉心準備教材,讓我們這些莘莘學子在未能踏足校園的情況下保持學習的節奏,恪守學生的本份。

    以上的描述是否有一點似曾相識?原來19年前你們的師兄、師姐們都經歷過和你們現在遭遇的情況相類似的時期。當然,不同的是你們現在不再需要等待郵差先生把功課送到家裏;然而,相同的是各位老師不辭勞苦為我們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熱誠和初心。你們都有像我那麼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嗎?

    誠然,剛過去的兩年對你們來說是充滿挑戰的時期,因為新冠疫情關係,實體課暫停期間,老師和同學只可在電腦螢光幕前見面,在這看到卻觸不到的距離進行學習和交流,需要用上你們額外的專注力和適應力。回望剛過去的兩年,你們在語文、數學、常識各個學科上是否都有多少長進呢?若答案是肯定的話,作為師兄的我都為你們感到驕傲,在這非常時期能保持學習的動機和積極的態度實在不容易。

    師弟、師妹們,我勉勵你們在困難的環境之中堅持地走下去,就如校訓所訓示你們的「剛毅」一般。疫情可能是人生裏面短暫的休止符,但眼光放遠一點,疫情一定會過去,你們必須跨過這塊絆腳石,放眼未來,升學、「求真」、明辨是非、成大器等目標從來都在,別讓疫情過份拖慢了你們前進的腳步。我衷心的為你們這一代祝福和禱告。

蔡愷彥 - 2004年畢業校友

我的小小心聲

 

猶記得03年沙士爆發,我正就讀五年級,疫症突然來襲,學校宣佈停課。當時年紀還小的我也不太清楚發生什麼事,只記得大家人心惶惶,我大部份的時間都留在家中,而班主任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致電給我,關心及了解我的近況,感覺很温暖。由於當年的通訊工具不像現在那麽發達,我偶爾會以書信方式跟老師聯繫,順道提升中文寫作能力,到現在我還保留着那些書信呢!

誰又會料到這麽多年後,可怕的疫症又再次重臨,當年沙士的情景又再重現眼前,甚至比03年更痛苦。

 

疫症無情,但人間有情,但願大家能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陳康濤 - 2006年畢業校友
  • 中文大學,中文系博士

    〈我們總是〉

    總是,在風催促著個轉角位的時候

    我們在日子的斜坡上將被世界向下牽引

    的時候,才想起昨日昏的坡度

    才想起曾在操場裡用我們波光的眼睛

    在攝影機攝下的一刻凝視未來的自己

    總是,在收不到們的信後

    才開始動手寫一首詩,正如

    我們看著課室的椅就像看著我們自己

    我們總是塗鴉,總是在明天

    才發現衫上那塗改液色的昨天

    總是難以翻找但永不褪色

    總是撞、總是敲,我們總是希望再次

    椅一樣被推倒,但不氣憤

    而讓日子從抽裏撒滿一地,聚觀看

    頁之前的我們是如何緊靠地排列

莊紫燕 - 2006年畢業校友
  • 時間飛逝,上一次為母校分享已是十年前的50週年校慶 了,感謝母校讓我有機會再次踏上「尋回憶」之旅。近日翻開小時候的相簿,我看見相片中的恩師和良友們,那些 年一起經歷過的事情,恍若昨日發生般,歷歷在目。還記得小時候,恩師們視我們如自己的孩子般,對我們愛護有加;而一班小伙伴可以無憂無慮地一起學習和玩樂,還可到處遊歷,那時候的日子過得多麼愉悅與幸福。在那段時光裏,相處時間最長的,除了是家人,便是校園裏的恩師良友們,學校是我第二個家。現在回想起,我的童年就在這個充滿愛的家裡成長。

    屈指一算,自小一開始,與恩師和良友們已相識超過廿載。畢業後,我們依舊保持聯繫,就像家人一樣,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互相關心和支持。數年前,我因個人的工作轉變,竟然有機會回母校實習,與恩師們成為「半個同事」。令我驚訝的是,老師們內外都像施展了神奇的魔法般,時間彷彿沒有在他們身上停留,他們的外貌依然春動人,內裏仍保持教學初心。他們不斷求新,卻依然用心愛護學生。小時候,老師們教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長大後,老師與我分享生活和工作上的點滴,指引我如何成為一位良師,身教言教,讓我銘記於心。

    感恩在我遇上難關時,恩師們毫不吝嗇地幫助我和給予鼓勵。還記起有一次,我正為繁重的工作忙得焦頭爛額時,意外收到恩師寄來的信,為我打氣,那份適切的關懷,令我感到無比溫暖,心裏不禁想:世上竟然有如此好的老師,感激我遇見了,亦相信這是別的地方沒有的「聖若翰之情」。

    最後,可愛的師弟師妹們,希望你們好好享受現在的校園生活,創造美好的回憶。畢業後,依然與良師益友們保持聯絡,繼續燃亮自己,光照他人,實踐基督仁愛精神,共勉之。

    祝母校

    60週年生日快樂!

姚希衡 - 2006年畢業校友
  •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y, LKS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llo everyone,

    I am very delighted to share my academic experience after my graduation from this school in 2006. When I was in the secondary school, I was fanatic about Economics. I think it is an interesting subject as Economics concep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Whenever you hear anything from the news regarding fiscal policy, monetary policy, etc., they are all related to Economics. Because of my personal interest in Economics, I pursued my Bachelor’s Degree in Business Economics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pon completion of my undergraduate degree, I broadened my international horizon by studying a Master’s Degree in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in the United Kingdom. It is a nice country with different study cultures and lifestyles. Unlike the hectic style in Hong Kong, people in the UK focus more on study-life balance. They emphasise a lot on mental well-being and professors at the University always suggest ways for students to relax and enjoy the life. The learning culture in the UK is not spoon-feeding. Students usually learn through discussing and exchanging knowledge with other classmates. Students are very active in asking questions and expressing opinions in the class.

    I found an optional module “Health Economics” in my Master’s programme inspiring and I pursued the PhD in Health Economics at the Warwick Medical School. Health Economics is a meaningful discipline for me, as it informs the worthiness of implementing different healthcare policies in society. I have just completed my PhD degree and I have recently started working as a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lease also try to identify your own interest, and fight for your own dream! Never give up!

潘壹帆 - 2007年畢業校友

晃眼自母校畢業已一十五載,承蒙易主任邀請以撰文分享。既是分享,自然是我手寫我心。然而,寫到此處,卻因為年代略為久遠,不得以駐筆沉思。諸位後學,爾等定覺可笑,想必內心不由自主也會想:「這怎麼會忘記呢?要是我的話一定可以想起兒時那些深刻的點滴!」我也曾與大家無別,但此時此刻卻不得不於紙前承認那白駒過隙的時間,人終究是會長大的。我已經不是當年那上個衞生間也要老師首肯的學生,不是那課堂上與鄰坐私語小息時玩些什麼遊戲,討論昨天兒童節目的同學,也不是那個與同學吵架之後要去找老師吿狀的小孩子。

但是諸位,校園內發生的一切,老師們的言教身教,都是日後大家處世的根基。母校向來以校風優良聞名於歷屆家長及同區中學之中。校風者,非單是學業成績,尚有其品德乃致於以校訓「剛毅求真」為基的核心價值。後學們!汝等是何其有幸,於此四字的教化中度過人生中第一個求學階段!現今社會中輕易言敗,以假作真的大有人在,然後於世處事,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於上位人眼中仿如待宰羔羊,淪為他人棋子,悲哉!你們應牢記此四字校訓,並知行合一。求真亦非只是尋求真理,還有自心一片赤誠,及是否能忠於內心去追尋那自己堅信的理想、夢想。如果還沒有,就於往後的日子裏發掘吧。如果已經有,就請鼓起勇氣,努力去實現!這個理想,實際為人生中的一點明燈,也是自己的皈依處。

各位,我依然記得一年級時,易主任教導我別人對話時不應插嘴;小一了,長大了,書包應該自己整理,這是自己的責任;隨後某年,令我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記得林美玉老師指導直笛演奏去參加校際音樂節,成為我後來喜歡音樂的啟蒙;記得高主任教的口風琴;傅炳森老師那氣氛活躍的英語課;吳潔蘭主任及劉主任帶領的機械人課程;陸主任贈我敦厚二字;當年留於母校名為「回憶」的自製望遠鏡(現可能在陳建威老師手上保管);尚有諸多回憶及良師未能盡錄,如是種種,學生不敢或忘,於此致謝!諸位學子,你們體會到了嗎?你眼前的老師,將可能是你們的一世之師!誠然,每人體會或經歷不一,但必然有那麼幾個老師值得大家放在心上,衷心感激。讀此文的可能尚有新晉教師剛剛加入母校執教,年紀還可能與我相若,祝願你們可以帶領學子延續母校校風,毋令斷絕。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深信各位一定不負眾望,春風化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致善。唯望學子們,以德為重,推己及人,不忘初心。花有再開日,人無再少年,是現實;出走半生,歸來乃是少年,是心境與期盼。願各位學子前程似錦。

 

歲次壬寅三月廿七日

舊生 潘壹帆書於澳洲坎培拉

黎詠嵐 - 2007年畢業校友

好高興母校創立60週年了!回想起十多年前在母校上學的日子,依然記憶猶新。好感恩當年的老師們都很貼心,努力為我們營造一個愉快的學習環境。雖然當年有很多功課和測驗,但如果不是有老師們的鞭策,我都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我很想感謝所有曾經教導我的老師,因為你們成為我的榜樣,令我今天成為一名教師。

我爸爸是九龍灣新校的第一屆家教會主席。當他知道今年是學校的鑽禧週年,他也有一些説話想分享:「很開心我和我兩位女兒都能成為聖若翰的一份子!我曾經和校長、老師們合作,能親身以家長身份感受到這所學校很樂意與家長溝通,讓家長能更了解子女在學校學習的情況。校長、老師都很關心學生,對學生悉心栽培。如果要給分數,這所學校的老師值100分!」

黎逸康 - 2008年畢業校友
  • 母校不經不覺已經60周年了,先跟您說聲生日快樂!雖然已經畢業10多年了,但那些時光仍然歷歷在目,思念並沒有因為時間而流逝,因為那些快樂烙印早已埋在心裏。

     

    感謝您60年來讓每位同學都能夠發光發亮;

    感謝您60年來讓每位同學都能夠茁壯成長;

    感謝您60年來一直對每位師生的眷顧;

    感謝您60年來一直秉持着校訓剛毅求真、育人育才。

     

    深信每位老師和同學都會期盼這艘60年方舟會繼續前行,載到往後的每個10年、60年。

     

    祝願九龍灣聖若翰的每位教職員、學生安康快樂。

鄧瑞康 - 2010年畢業校友
  • 現為香港大學六年級內外全科醫學士

    回想起在母校的日子,胞姐和我都很慶幸能夠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中成長。老師們的循循善誘,同學們的相互勉勵,都一一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老師們往往能夠發掘到學生的潛能,安排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讓同學們一展所長。在高小的時候,我參與了英語話劇,一心想訓練自己面向公眾說話的膽量,繼而在不同的表演項目中亦慢慢培養起對話劇的興趣,與跟同學們分享表演的樂趣。

    除了致力發掘同學的潛能以外,另一種母校所著重的特質想必是服務他人的精神,還記得畢業禮時校長對我們的勸勉,鼓勵大家認清自身價值,實踐「地鹽世光」的精神,日後在社會中任何一個崗位都能夠發光發熱,以生命影響生命。我也希望藉此鼓勵各位師弟、師妹努力向上,學業進步!

譚競恩 - 2011年畢業校友
  • 現職香港特區政府政務主任 (AO)

    大家好,我是譚競恩,是2011年的畢業生。小學畢業後,我順利升讀了觀塘瑪利諾書院及香港科技大學(金融學系),並於2021年考入香港特區政府擔任政務主任 (AO),首個崗位於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工作、為市民服務。我深深感受到母校的師資、教學方針和對學生的關懷,這些對我日後的學業及事業發展有莫大的幫助。

    首先,母校師資優良,為我的語文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礎。還記得初入母校之時,我對英文充滿恐懼,但一年級的吳潔蘭老師卻循循善誘,以活潑生動的方式使我克服對英文的恐懼,為我的英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在高小的時候,我有幸得到藍逸如老師和馬秀賢老師教導中文及英文,兩位良師如同我們一眾學生的好朋友一樣,我們亦師亦友,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學習環境,對我的學業發展有很大幫助。正是母校的優良師資,才使我能夠進入心儀的中學,並於DSE公開試中的中文及英文分別考獲5**5*的佳績,助我進入心儀的大學。眾所周知,政府的政務主任職系作為特區政府的骨幹,對語文能力的要求很高,面試時甚至需要即場與官員以英文就社會議題進行討論。因此我非常感謝母校的良師對我的栽培,對我今日的發展功不可沒。

    另外,母校的教學方針亦對我的成長有深遠的影響。母校在很早的時候就深諳讓學生認識社會時事的重要性。因此我記得每次常識科考試,試卷除了考核課本內容之外,還會問到當時的時事新聞,這樣可鼓勵學生注意新聞、認識中外社會的發展;母校偶爾會邀請一些社會名人來校演講,與學生交流互動。所以我在小學的時候已經培養了對社會大事的觸覺、與對社會議題的興趣。眾所周知,在政府擔任政務主任必須對社會上大大小小的政治、經濟、民生、環境等有很深的認識與敏銳度,面試期間甚至要在沒有很多準備時間下即場與考官就不同的社會議題進行討論。所以我深信母校的教學方針,不只是在課本上,這對我的事業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後,母校對學生的關懷我仍然歷歷在目。尤其在我就讀母校時的蘇蘊珩校長,是一個和藹可親的長輩,她待學生如自己兒女一樣,可以感受到她的待人真誠,甚至還清楚記得每個學生的背景與需要。蘇校長還創立了「家長愛心隊」拉近了家長與老師、家長與學生、家長與家長之間的關係,使學校如同一個大家庭一樣。在蘇校長的管理下,甚至連校務處的職員對待學生和家長也充滿關懷和很友善。去年得知蘇校長離世,真的感到十分難過,同時也會謹遵她的教導。

    雖然已經從母校畢業已經超過十年,但良師對我的栽培、母校對我的幫助,對我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藉著母校校慶之際,我想在此對母校與每一位老師和教職員表達問候與謝意,謹祝各位健康快樂,母校發展欣欣向榮、 培養更多為社會有貢獻的下一代, 繼續造福社群。

詹沛臻 - 2011年畢業校友
  • 時光飛逝,轉眼間已吿別小學校園十年。回憶起往日在校園的點滴,確是感觸良多。六年的小學生涯裏,很感恩有各位老師照顧和教導。當中包括非常疼愛我的班主任黃霖老師,她的用心栽培令我在學業和個人成長得到很大幫助。感謝劉慧玲老師和崔馨儷老師的提攜和賞識,讓我成為中國舞蹈組成員,培養我對中國舞的興趣。感恩藍逸如老師使我成為辯論隊員,從小練習口才,帶我四出比賽,大大提升自信心和擴闊視野。不得不提易錦倫主任挑選我成為風紀副隊長,培養我的優良品格和領導才能。感師老師們的栽培使我過了充實的童年,更成就了今天的我。

     

    離開校園到大學畢業,至今已投身社會,這段路面對着不同的挑戰。母校「剛毅求真」的校訓教我永不放棄,成為有愛心和關心社會的人。作為心理輔導員,我願在這崗位繼續培育學生個人成長,了解學生心理需要,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正向信念。

     

    欣聞母校將舉行六十周年慶典,我向母校致以最誠摯的祝福。願各位師弟妹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周靄彤 - 2011年畢業校友

時光飛逝,原來我已經畢業超過十年了。去年回到小學校園與老師們拍攝大學畢業照時,我才想起自己曾在此處有不少的回憶。

 

回想起一年班的時候,時任的蘇校長在開學早會上歡迎各位同學來到「第一個學習樂園,第二個溫馨的家」。蘇校長時常分享「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的道理,勉勵我們認真學習。學校認為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原動力,所以着重愉快學習,鼓勵我們發掘興趣和才能。例如中文老師鼓勵我們在週記中記敍生活小事。我從小便對寫作感到興趣,所以常常在週記裏長篇大論。這除了好好訓練了我們的寫作技巧外,也讓我們可以不受題目所限盡情發揮。至於英文科每年都舉辦英語話劇班際比賽,由英文老師和同學一同研究劇本,甚至撰寫結局,再配合道具和配樂傾力演出。我們在每年歡樂的籌備和綵排中,逐漸加深對話劇的認識,尤其是故事的象徵意義和英語會話的技巧,非常有趣和實用。

 

學校除了注重書本上的學習,也非常重視我們的體驗。當常識科老師正教授和選舉相關的課題時,學校為了讓我們體驗選舉和投票,便舉辦學生代表選舉。當年我很有幸和同班同學曾思恩組成內閣,代表六丁班參與。在籌劃期間,我們一眾同學準備政綱、口號和宣傳單張,甚至拍攝宣傳片。在拉票和辯論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選舉的流程和規矩。有幸當選之後,我們一眾學生代表在老師的帶領下定期開會,探討同學提出的議題,並討論方案,例如增設自行回家的選項。雖然學生代表的任期不長,但我們都明白到上任後的責任。我們必須兌現選舉承諾,成為老師和同學溝通的橋樑,為同學發表意見。除此之外,在我高小的三年裏,交流機會實在是多不勝數,尤其以2010年上海世博之旅最為令人深刻。老師和一眾同學們在那年暑假一同前往上海世博和杭州,讓我們既能觀賞各國別樹一格的展覽館,又能親歷杭州西湖嘆為觀止的美景,確實是擴闊視野的好機會。雖然近年來因疫情關係,各位同學未必能到海外交流,但請各位不要氣餒,將來必定再有機會的!

林錦青 - 2011年畢業校友
  • 轉眼畢業已經十年,但當年在母校的快樂時光仍歷歷在目。還記得與同學們一起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和班主任一起聊少女心事,以及代表母校參加不同的比賽,這些都是畢生難忘的快樂回憶。小學時期是塑造現時的我的起點,那些年參加各種朗誦及辯論比賽的經歷,不但令到我開始建立批判性思維,更令我的説話技巧及表達能力大大提高,這些都對我在中學、大學的學業及人際關係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各位師弟妹都可以在小學的時間,積極參加不同類型的活動,找出自己的興趣及長處,為你們發光發亮的未來踏出第一步。

蘇嘉熹 - 2012年畢業校友
  • 猶記得畢業那年,正值小學五十周年金禧。光陰荏苒,轉眼十載已過,恭喜母校迎來鑽石禧年。 

     

    雖然小學生涯離我已有些時日,卻不減我對母校的情。到底母校是從何時開始,使得我念念不忘呢?是小一那年,老師挑選英語能力不大優秀的我參加班際英文話劇比賽,並對我循循善誘、不厭其煩地教懂我每個英文字的詞義、讀音那時;是小四那年,有幸參與交流團,跟隨校長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到上海參觀世界博覽。那短短數天,大家無分你我打成一片、交心傾談的那時;是小五那年,學校舉辦第一屆陸運會,大家馬不停蹄地在課餘時間練習班際接力賽。再到比賽當天,我們一同為同班同學吶喊助威,繼而為贏取金牌而歡呼的那時;還是畢業那年,我們最後以該校學生身份回校的那天,老師送給我們每位一張寫滿鼓勵話語的書籤。並揮筆在黑板寫上他的電話號碼,説道:「只要你需要,隨時聯絡我。」的那時?

     

    關於小學生涯,其實還有很多很多──閃閃早餐券、午間音樂會、雙語共融、兩文四語……有許多乃是離開小學,回首方知其珍貴,而這一切成了我腦海中最美麗的回憶。

     

    年前有幸獲邀回到母校參觀,眼見學校添置不少科技產品與教材。同時亦編製了無人機的校本課程,以科技融入學生日常課堂,不僅提升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更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啟發學生思考。作為畢業生的我得悉現時師弟妹學習環境之優良,實在羨慕不已。

     

    縱觀母校校園環境變化萬千,不變的是無論是過去或是如今,母校始終燃亮自己以光照學生。依照天主教的核心及公民價值,致力於教育學生愛主愛人、追求真理。願各位師弟師妹於在校六年間,能領悟校訓「剛毅求真」,成為熱愛生命、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

黃心怡 - 2012年畢業校友(50周年標誌,60周年標誌)
  • 看到師弟師妹手繪的標誌設計,讓我回想起十年前所繪畫的設計有幸被選為母校五十周年的標誌。當年我對標誌設計沒有甚麼概念,對電子繪圖更是一竅不通,有賴幾位老師的指導才能完成設計,並轉化成電子版。母校對我的認同激勵了我在藝術方面發展,直至現在有能力為祖添的手繪設計作電子版加工,別具意義。

     

    我十分感激母校的栽培以及在我大學實習期間的協助,畢業多年後學校仍帶給我一種親切和歸屬感,亦感恩十年後能以另一方式再次參與六十周年的標誌設計,回饋母校。

李澤聰 - 2014年畢業校友
  • 現就讀香港大學 工程學院工學士 機械工程系

    致一眾師生、校友: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已經離開小學階段9年時間,每次望見師弟師妹放學的畫面都會憶起過去在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的日子,感概萬分。

    對我而言,在小學階段日子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成長歷程。記得小學班主任教導: 「小學學做人、中學學知識」當時懵懂無知的我其實不太明白,但現在卻成為我的提醒。小學時期是建構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對孩子的成長有重大影響。我很感恩在這成長階段能遇到負責任的班主任和老師。昔日我是個不懂禮節、人情世故的無知孩童,闖禍無數,亦不被討好。慶幸班主仼願意正視我的問題,屢次指正和教育。回想我闖禍的時候,班主仼每次都會認真花一段長時間提醒,而非草草了事。其實當時我犯的每個錯、老師的每個提醒都歷歷在目。這些經驗和提醒都成就現今的自己,亦成為我在小學階段最大的得著和成長。

    教師的工作並不輕鬆,每天面對無數會議、學生功課、課程安排和準備等工作壓力實在不容易,容易消磨教師教學和育人的意志。「學生只佔人口的18%,但主宰未來社會100%」教學、育人的努力絕對值得,因為你們正在建構未來社會和世界。我相信每位教師在入職時都有一顆成就生命的決心,盼望每位教師面對勞碌的教學時能夠不忘初心,以自身所能育人。你們努力的回報將會呈現在學生身上,正如昔日老師對我的教育改變我的生命!

    我有幸成長於手語共融班,與聾童一同成長。他們身上散發自信、正面的氣質,以感恩之心克服每個遇到的困難。聾童從交際、興趣發展至讀書、升學以及就業都比一般學生困難得多。然而與我共同成長的聾童很少抱怨,反而事事全力以赴。王雪盈是位聾童,亦是我的同學,她沒有因為先天障礙而放育追求興趣,並在舞蹈方面表現突出,甚至比一般人發揮更好,這份堅持實在值得大家學習。望見這位師姐的表現,面對困難時應該沒有同學有藉口氣餒吧…..盼望同學能夠學習堅持和感恩,面對困難不是逃避和放棄,而是克服。

    另外,我希望同學牢記「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的道理。我認識很多昔日成績頂尖的同學,因為驕傲、自負的態度失去機會和優勢,成為平庸的學生;亦同行者資質和經歷平庸,卻靠着持之以恆的努力、堅持和對機會的執着改變自身命運,取得莫大進步。或許以往有令你驕傲的成就、師長的讚美,但盼望同學沉醉在過往的經歷時能夠珍惜並持之以恆地發揮自身的優勢。成就是從成長而來,成長是由努力+時間的複利效應造就,而非「小聰明」和「小智慧」。一旦放棄成長和增值自身,無論你是多麼聰慧的學生都會被超越。一句老說話「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

    作為校友,很感恩能夠見證母校步入60周年,立下新的里程碑。相信母校能夠繼續栽培優秀的學生,孕育傑岀的生命!

陳翠欣 - 2014年畢業校友
  • 香港城市大學 理學士(創意媒體)

    仍記得當時正就讀小三小四,視藝課有一份勞作名為「梵高的房間」,大概是有一間小屋的紙板模型讓我們作設計和裝飾。

     

    完成作品後,有幸得到老師的欣賞,拿了去作家長日的展覽品之一,讓家長們一睹孩子平時的學習情況。展覽完畢後滿心歡喜,覺得快可以拿回小屋回家收藏,但小屋好像另有安排,被收藏在視藝室櫃裏,和其他同樣作展覽的小屋整齊擺放着。到畢業時,小屋的記憶也漸被遺忘, 也忘記了詢問其狀況。待升上中學後,偶爾想到從前在小學的點滴,想起了小屋的存在。

     

    畢業後回來小學參加聚會,又想起了小屋,就偷偷進入視藝室看看它。那時就想過了那麼多年,應該早不在了吧。就在放棄搜尋之際,就見到那粉紅小屋穿穿插插地被其他藝術品遮着,躺在櫃的深處。想起了這事,當時應該鼓起勇氣問會否能拿走它,哈哈。

     

    這個回憶直到大學都偶爾會想起,雖然最後這小屋沒有實實在在地回到手邊,但回憶總是甜美的,那可愛的經歷和模樣已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師弟妹也繼續有機會製作屬於自己的「梵高的房間」,這會是美好的回憶呢。

     

    2013-2014 畢業生  陳翠欣 現就讀於香港城市大學 理學士(創意媒體) 二年級

關展澤 - 2014年畢業校友
  • 華僑大學土木工程系

    各位聖若翰的師弟師妹,大家好!我是2013至2014的畢業生 。

    小時候在上課期間,我特別喜歡和朋友聊天,而導致上課不專心,沒有吸收知識。然後,老師不斷督促我們上課認真,別和朋友聊天,老師會要求學生留堂補習。其實這都是為了學生好,希望學生在留堂期間請教問題,補回所失去的知識點。

    聖若翰裏所有學生都是很聰明很有天賦的。同學要繼續努力,不要躲懶,,更不要辜負老師和家長對你們的期望。

     

    2013-2014 畢業生 關展澤 現於華僑大學修讀土木工程系

王雪盈 - 2014年畢業校友
  • 我是王雪盈,2013-2014年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畢業生。我是一位聾人,沒有耳蝸,完全聽不見聲音。

     

    學校和手語雙語共融計劃合作,提供手語雙語教學,能夠和健聽同學們一起上課,令我很開心,也學到很多知識和參加不同課外活動,例如:跳舞。如果沒有他們,便不會有今天的我。

     

    前路定有崎嶇障礙,願你我咬緊牙關,繼續加油前行。

葉景維 - 2017年畢業校友
  • 現就讀拔萃男書院,為田徑隊隊長

    適逢學校60周年校慶,讓我回想起在學校學習和訓練的時光,作為田徑隊的一份子,感謝母學對我的悉心栽培和無微不至的照顧,令我能夠在運動中找到自己的目標,並為校隊出賽,而且在訓練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還記得當時上學的日子,要兼顧學業和運動,每當在學業上有困難,老師總會伸出援手,並解答我的疑難,而且還會在課餘的時間指導我。在田徑場上,老師和教練給予了我十足的信任,令我能在田徑場上發揮出最佳的實力,他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才令我有今天的成績。另外,我留意到師弟師妹們在小學學界場上奪得佳績,希望你們能夠繼續努力,珍惜小學的時光,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希望你們繼續努力訓練,並且在田徑路上堅持下去,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是可以的。

陳靖嵐 - 2019年畢業校友
  • 於母校就讀的六年間,我在這校園留下了無數回憶。

     

    首次站在頒獎台上,從校長手上收下獎狀;小二因為字寫得醜而被老師訓話,忍不住細聲哭泣;在學期末獲班主任贈送禮物;在飯堂偷偷和同學竊竊私語;於炎炎夏日,小息期間都躲到圖書館避暑;畢業禮時,禮堂的冷氣卻故障,我的淚水全化成汗水,流下臉龐……

     

    或許經歷過的事情不一定全數美好,但這些經驗都是如此寶貴。

     

    因為疫情爆發,不少活動都被取消,希望學弟學妹可以在僅餘的校園時光中留下幸福的回憶。

     

    2018-2019 畢業生  陳靖嵐 現就讀於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

Top